5月14日晚,浙师大附中2005届毕业生张夏衡校友受邀回母校讲学,师大附中学子们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学长的求学经历与人生感悟。
张夏衡求学经历:
2002—2005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05—2009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学士
2009—2015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
2015—202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
2021.1起 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进行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获中科院公派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21年初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和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担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可见光催化的绿色化学转化,已在《自然》、《自然·通讯》等世界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
初中阶段成绩优异,却中考失利。当父母寻求各种渠道想让他上更好的学校时,张夏衡却毅然决然地说:“二中绝对不比一中差。”他跟学弟学妹说道:一个人阶段性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暂时的。事实证明,在浙师大附中求学的三年,是影响张夏衡一生的重要阶段。
他回忆道:初入高中,懵懂无知,有一次和班上同学一起捡到了一张饭卡,没有上交反而自行消费。陈献军老师知道后,十分严肃地开展了思想教育,让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这次经历让张夏衡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在附中三年里,班主任陈献军、数学老师傅金月以及其他所有任课教师,都对张夏衡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育。
从浙师大附中考入四川大学,张夏衡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正式步入了化学学术研究的殿堂。历经艰难,终于完成了对于抗风湿药用分子的首次人工合成,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上,得到了国外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回顾自己的研究经历,学长勉励在场的学弟学妹们:“最开始会觉得目标很遥远,但我们要重视每天的进步。”这句话让在场的同学们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在交换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求学后,张夏衡见到了全新的科研领域。他结合自己在美国求学、科研以及生活的经历,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在社交中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帮助。
最后,童志斌校长发表讲话:第一是对张夏衡博士说的,感谢张夏衡校友为学弟党建们带来如此激励人心的报告,全场自发超过20次的掌声,互动阶段30多位同学跑上台递交纸条提问,证明今天的尚德堂成为一个最好的“唤醒激活”能量场。第二是对同学们说的,你们就是昔日张博士的模样,今天的张夏衡博士就是未来大家的样子。相信我们附中学子在三年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一定会在四川大学、在中国科学院、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复旦大学求学、科研、教学,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第三是对老师们说的,感谢张夏衡学长的班主任陈献军老师和所有的任课老师,培养了张博士这样的优秀人才。期待附中老师们共同努力,引导眼下更多的学生张夏衡们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因我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