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1日,在浙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亚利老师带领下,陈亚利名师工作室新学期第一次集体研修活动如期举行,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华南师大基地学员和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研修活动,大咖云集、名师荟萃,给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场思想和文化的饕餮盛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应邀做了《齐心协力持之以恒,打造中非合作的金华高地》的专题讲座,系统而全面阐述了金华如何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这一核心命题。 刘鸿武从非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出发,介绍了非洲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及非洲文化的特征和发展的潜力,他指出,非洲大陆曾经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是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至今散布着传承久远的伟大、天才的创造,并在许多领域依然走在世界各个领域的独特前列。 刘鸿武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从中国的非洲观、非洲战略和中非合作实践中,提炼出可以解释和促进中非携手共进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他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需要非洲,非洲也需要中国,中非双方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可长期的互补性的合作关系。 就如何打造中非合作的金华高地,刘鸿武表示,金华市是省级“中非人文合作交流示范区”,以文化促发展,文化促经贸,文化促政治互信,是金华与非洲合作的最大特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中非智库论坛、非洲博物馆等思想性、人文性资源在推进金华与非洲国家合作进程中发挥基础性、长远性作用。刘鸿武建议,“金华中非文化交流园区”的规划项目,以特色化生长实现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同时,也为金华发展带来新机遇、新空间。 刘院长站位高、内容新和操作性强的相关主张,在名师领航班学员和陈亚利名师工作室成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名师们钦佩于刘院长在开辟中国非洲学道路中的卓越贡献,更期待为打造文化共兴、教育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奉献自己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教授做了题为《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课堂教学的范式变革》的讲座,重在厘清四个关键概念,即核心基础、思维课程、输出为本、范式变革。 王红的讲座从中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于面向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创造力元素。特别指出,当前我国教学范式的特征主要呈现为输入为本,教学实践依然是知识输入占主导;学生负担依然沉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薄弱。 王红重视输出式教学的实践与应用,关注输出转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善于思考,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具有高阶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类人才的关键是要从课堂改革开始,抓住其中的关键点:一是要问题引入,注意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二是输出倒逼输入,提前让学生明确输出目标,引导学生带着输出目标进行知识输入;三是要重视学生输出,通过作业布置和任务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输出的机会。 王红的讲座高屋建瓴,举证丰富,让名师们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燃起投身变革性实践和探索的激情。 浙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克俭教授的讲座,从“艺术有用吗?”这一哲学话题切入,深刻又生动地诠释了民族声乐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系统梳理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人物及作品。讲到兴起时,郭教授还亲自弹起钢琴示范;讲座间隙,他邀请了音乐学院的青年音乐家表演了西洋乐器、民族器乐及唱法,让听课教师近距离感受了民族声乐的魅力,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浙师大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志辉教授主讲了《当前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讲座伊始,赵教授特别指出现实政治与历史缘由的深度关联,并从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出发,分析说明当前中美关注进入了一个长期和全面战略竞争、在议题上的合作和局部对抗的新阶段。接着,赵教授从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利益冲突以及双方的认知差距等角度系统分析了这一局面出现的缘由。赵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指导意义,让老师们对当下的中美关系更深程度的理解和认识。 本次活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修特色,在浙师大附中智慧教室,开设了两节优质高效的浙派新教材教学示范课,以回应陈亚利倡导的“追求简深的思维课堂”的教育教学思想。 工作室主持人陈亚利老师的《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一节心中有“人”的历史课。本课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选取以一贯之的原始史料,设置层层推进的问题链条,从而统摄、勾连清朝前中期的相关史实;请学生结合地图设计问题,将任务输出为逻辑起点和行为归宿,在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输入,实现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建构;以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为时空尺度,分别对准噶尔部问题、清朝内外危机、“中国”与中国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让学生的学科思维更加深刻。 工作室成员张胜平老师《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主轴,以两次鸦片战争比较链和课时学习任务链为线索,内聚耦合,呈现出“一轴双链”的双螺旋结构。比较链,即在“同与不同”的比较中,推动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后相关史实及其内在逻辑;任务链,即通过聚焦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问题递进性和设置思维冲突等方式,让学生学科能力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循环中螺旋上升。之后陈亚利主持论坛交流,学员之间展开了即时的思想碰撞。 最后,童宏保教授高度评价,认为两节课鲜明打上了思维课堂、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输出为本的烙印,遵循学生的规律,学习的规律和课堂管理的规律,提升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辐射影响更多的教师,满足广大教师的听课需求,浙师大附中还通过B站,全程在线直播两节课,引起多方关注与讨论。 华南师大领航班班主任蒋秦群老师感慨道: 此次研修活动,让老师们现场感受到了 一个一个问题的“激发” 追问 提问 措不及手的设问 毫无心理准备的回答 突击 突击 再突击 激发你思维的“沉睡区” 享受且美好的课堂 值得回味……